读后感大致结构 第1篇
--示例2——学生自学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教学重点: 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学难点: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法示例:学生自学与教师引导相结合,此方法针对一般学生.
一、引入课题
提问:原子是否还可以再分?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二、电子的发现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汤姆生由此提出了枣糕式原子结构,如图所示.
本部分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然后教师总结.
三、原子的核式结构
1、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装置
(2)实验现象:大多数 粒子仍直线运动;少数 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 粒子甚至被反弹回来.
用软件演示 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学生看书了解实验装置与实验现象,并记忆实验结
2、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有一个很小的核,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电子在核外巨大的空间绕核运动.
教师用原子的核式结构解释 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由于原子核很小,大部分 粒子穿过金箔时离核较远,受到的斥力很小,它们的运动几乎不受影响,仍沿直线运动;只有极少数 粒子从原子核附近飞过,受到原子核的库仑斥力较大,发生明显的偏转.
四、原子核的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一些有关质子和中子发现的物理学史内容.
读后感大致结构 第2篇
我们所读的是文章的内容,是书本的内容。我们从文章当中读到了一句话,自己产生了共鸣,觉得这句话讲得非常有道理,跟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很相似,有同感,感同身受,有启发。相当于在文章里面我们读到了一个观点,比如:我们应该跟周围人友好,不应该看不起那些人,因为你也可能会得到他们的帮助。
就像老虎救了一只老鼠。老鼠说,以后我会报答你的。老虎就嘲笑他,你那么小的老鼠能帮我什么忙呀?可后来,某一个机会,老鼠真的帮助了老虎。不要小看,在合适的时间地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有用。
因为读出了一个观点,我们顺着这个感受,联系到了自己的生活。读了这本书,读了这篇文章,跟自己的生活能够联系起来,是因为中间有一个观点,我们所认同的观点。把这几部分连起来,就是一篇读后感。
第1部分写读了什么,里面的什么东西让你有感触。
第2部分从你读得挺有感触的地方,提出一个观点。
第3部分,在自己生活当中找到一个具体的事例,去证明你的这个观点。
第4结尾,再次亮明观点。你还可以把这篇文章、把这本书推荐给你的朋友们。
这就是一份读后感了,明白吗?关键的地方在于,你读出了什么,你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感受到了什么。写读后感就是有感而发,找到那座连接书本与生活的桥。
读后感大致结构 第3篇
知道了这些,我们可以静静地思考自己最想说的是什么感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情节,也就是文中哪些因素最能引起你的情感共鸣,以便确立自己写作的中心点。比如我们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有的读者可能会将小女孩的命运与自己做些对比,同情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感叹自己生活的幸福,因而中心定为“珍惜身边的幸福、感恩生活的赐予”。有的读者可能把父母之爱定为中心点,悲叹小女孩在生活中没有亲人的关爱,希望把自己的父母之爱分享给那个可怜的小女孩。
总之,你的感受点不同,文章中心点也会不同,接下来的组材成文要紧紧围绕你的中心话题来进行。
二、有了中心,我们就要围绕着这个中心来确立一个合适的题目。
起题目可以有这样几种形式:比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或者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这是最简单的题目,也可以再给以上题目起个副标题,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有亲人关爱的生活真幸福。还可以只用与副题类似的题目。我认为使用双标题,可以让读者既清楚你的话题中心,又明白话题的来源之处。
小学生怎样写好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jpeg
三、正文一般有这样的几大板块。
1、开篇交代关于原文的基本信息。
2、第二部分重点写读者的感受。
写感受的方法有多种。
第一种:写感受的时候,可以结合原文自然而然的叙述,切记用这样的句式:“我的感受是……”这样的表达方式显得生硬无味,原文的情节与感悟内容孤立脱节,不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我们可以转述原文中一个感人的情节,找到话题切入点,让自己的情感自然流淌。
第二种: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句子来谈自己的感受。比如读《老人与海》一文,我们可以把作品中“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一句话引到读后感文中来,然后写写自己读了这句话后有哪些感受,可以评价一下老人的不服输的精神,也可以写写自己由读这句话而联想到的关于执着、坚强的相关故事。
第三种:是由原文内容而引起的相关联想。这些联想到的内容,可能是与原文情形相似,从而引起读者想要比较、评说的想法,也可以是由原文内容触发的读者的情感,从而激发自己定目标、表决心的激情。把这些写出来也是读书的感受内容。
不管是哪种形式,写感受一定要把感受当成重点,把感受写具体点,写深刻点,原文只是感受出发点,是切入点,切忌把原文内容叙述太多,喧宾夺主,不符合读后感文体要求。
3、第三部分应回顾全文,总结全文。写一写自己对全书的感悟、理解与评价,或者强调自己的收获与自己将要实践的内容。这样,全文结构完整、重点突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也就完成了。
只要我们用心学习,善于思考,经常读书、练笔,写好读后感还是挺容易的。
读后感大致结构 第4篇
乙烯是由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它的分子式是C2H4,结构简式是CH2=CH2,最简式是CH2,其中两个碳原子之间以双键连接。乙烯存在于植物的某些组织、器官中,是由蛋氨酸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转化而成的。
通常情况下,乙烯是一种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密度为,比空气的'密度略小,难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乙烯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化学产品之一,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乙烯产品占石化产品的75%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已将乙烯产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读后感大致结构 第5篇
3W式结构的英文简历
3W式结构
一封商务信函的全文结构可以用3W 来表示,即:Why do you write the letter? (第一部分) ;What’s the detailed reason? (第二部分) ;What do you expect your reader to do? (第三部分)。我们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过,商务信函写作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沟通和交流。收信人或许每天都要看很多的信函,一封冗长、拖沓、空洞、开头就不得要领的信函第一眼看到会让人感到厌烦,从而对写信人的印象大打折扣。
1、第一部分(Why do you write the letter?):在信函的一开头就要目的明确、简明扼要告诉读信者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如:
例(1):I am replying to your letter of April 15 asking us to clear our March payment.
这样的开头直接告诉对方写信是为了回复对方4月15日让己方对三月份的订货付款的来信。这样可以使得读信人立刻知道写信的意图,在读信的时候可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或者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重点上。不会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寒暄而分散注意力。
在这方面,我们最应该注意的就是避免中国式的寒暄和问候,不要为了追求客气而落入俗套。
例(2):It was a long time since I saw you in Qing Dao 3 months ago.
这样的信函开头不仅罗嗦、冗长,而且会给收信人一种错觉:这是一封朋友之间相互问候的私人信件。因而将它搁置一边,待自己较为空闲时再看,很可能会因为延迟阅读而给双方带来无可弥补的损失。
2、第二部分(What’s the detailed reason?):即商务信函的征文,叙述事实或者理由来支持信里的第一句。会显出你郑重其事、思想缜密。把所要列举的事实或者理由合并成最重要的一点或者两点,在不影响清楚准确的基础上越简洁越好。如:
例(3):I apologize for not settling the accountant sooner, but because of the unfortunate disease of Mrs. Lund, our accountant. We are not able to settle any of our outstanding balance.
简明地告诉对方未按时付款的'原因是因为会计生病了,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既解释了未按时付款的原因,又道了歉。没有让人感觉既讨厌又烦人的罗嗦。要记住:你不是想给收信人添麻烦,而是想让他同意你的意见,接受你的要求。所以,写商务英文信函的一个主要原则和技巧就是要写的简洁明白。
3、第三部分(What do you expect your reader to do?) :结尾是提出要求或者提请注意。不要有任何多余的话,因为那样可能会使写信人的要求不够明确突出,简洁的表达更能突出重点,以便对方对你的来信及信中提到的内容做出及时迅速的处理。如:
例(4):Please find enclosed the check for 1,000,000 dollars and inform us the receipt.
短短的一句话就告诉了对方两层意思:①随信附上了100万美元的支票;②受到支票后请通知写信人。
以上例(1)、(3)、(4)构成了一封重点突出、清楚明白的商务回复信。简明扼要,没有一句冗言、废话,也没有一句虚礼客套。套用一句称赞美女的话说就是“增之一分嫌多,减之一分嫌少。”,可谓商务英文信函中的上佳之作。
读后感大致结构 第6篇
乙烯是由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的化合物。两个碳原子之间以双键连接。乙烯存在于植物的某些组织、器官中,是由蛋氨酸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转化而成的。
乙烯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塑料(聚乙烯及聚氯乙烯)、合成乙醇(酒精)的基本化工原料,也用于制造氯乙烯、苯乙烯、环氧乙烷、醋酸、乙醛、乙醇和炸药等,尚可用作水果和蔬菜的催熟剂,是一种已证实的'植物激素。
乙烯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化学产品之一,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乙烯产品占石化产品的75%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已将乙烯产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读后感大致结构 第7篇
第一步:拟主标题。
很多孩子直接写《 xx》读后感,别人读的时候就引不起兴趣,会想到这样没有主题的读后感会不会浪费时间呢?如果有了一个非常醒目的标题,就会让人有一种乐于阅读的心思。所以,虽然也可以不要主标题,但是我还是建议拟主标题。过江龙进来的文章都学会了拟主标题,如:《爱是战胜邪恶的天然屏障--读《哈里.波特与魔法石》有感 》、《拥有一颗平常心--读《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有感》、《谦虚功的基石-读《谦以行善,金榜提名》有感 》等等。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样,先是好看了三分呢。
注意点:标题一定要高度浓缩你的感悟心要。不要泛泛而写,一定要结合感点,否则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第二步:述读--引
讲述:在通常情况下,要围绕感点,引述材料。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注意点:
1、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
2、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
3、篇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
4、“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成功的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5、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了一半。这一部分如果拖沓冗长或者与主题不相符,就会让人反感。
第三步:感点--议
议,就是紧承前一段“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注意点: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
第四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
注意点:
1、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也就是你选的例子和所讲的道理和感点要有共鸣,不能另立一个论点。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一些孩子在联系实际的时候,所选的题材和感点貌似相似,仔细一对比,表达的思想不一样,这样就让读者看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了,切忌。
2、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
3、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五步:结感--结
结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
注意点:
1、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表决心式的结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2、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或发人深思,或气势磅礴,或首尾呼应,暗合标题,都不失精彩。
读后感大致结构 第8篇
对照式结构的常式结构特点是本论部分一般由两两相对的两大板块构成,可以是人物对照、场景对照, 也可以是事实对照、理论对照。采用的'是辩证思维的方式。变式则很多,可以是两两相对的若干板块构成。对照式结构适用于各种文体。
对照式结构示意图:
[经典例文]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年来“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妄第一文库网以臆度(duo)。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注:刘开主张“以汉人之气体,运八家之成法,本之以六经,参之以周末诸子”,“然
本文结构图示:
后变而出之,用之于一家之言”。(《与阮云台宫保论文书》)
读后感大致结构 第9篇
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衔接。因此,读后感的中心一般结构模式可以如下图所示:
述读(前提)
发感(论证)
感点(桥梁)
结感(升华)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读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读后感”。感点,就是你读后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点。
在整篇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感点”承接“述读”。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结感”收束全篇,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注意:很多孩子的读后感,复述完故事内容,就开始写感,翻来覆去,就几句话,就是多写一点,也是不着边际,一盘散沙,主要是缺乏“感点”这个桥梁,显得很突兀,过度不自然,不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