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童子朋友圈(合集3篇)

个人学习 22 0

问童子朋友圈 第1篇

活动具体参与规则如下:

2、即日起至6月3日(周一),在本文留言区(文章下面的“我说两句”处)留言,说说你最喜欢的一首唐诗及原因

4、主办方将在留言符合要求的读者中,随机选取2位赠书,并在微信群中公布获奖名单;

5、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活动主办方所有。

【往期好书推荐】

问童子朋友圈 第2篇

比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首诗写的是戍边将士月下思乡之情,这是唐代边塞诗常有的主题。

易中天认为,这首诗是诗中极品。

开头是对仗句: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受降城是唐太宗接受突厥人投降的地方,在今天的宁夏吴忠市北面,唐代为灵州回乐县,回乐烽则是回乐县的烽火台。回乐烽与受降城之间以及周边,是浩瀚无垠的沙包、沙丘和沙漠。

但,此刻都静悄悄地笼罩在月光之下。

月色如霜的结果,是平沙似雪。

于是,戌边将士的身心和感受,也似雪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忽然间,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吹芦管的声音。

芦管就是芦笛,据说是波斯传入中国新疆的西北少数民族吹奏乐器,音调苍劲悲凉,充满异域情调。

不难想象,那咿咿呀呀如泣如诉的芦管声,在万籁俱寂的静夜里时远时近地由寒风送来,该是何等地让人觉得凄凉幽怨,又是何等地扣人心弦。

没错,时远时近,因此不知何处。

实际上,何处也不能改写成“谁人”或“哪个”等等,因为是谁在吹并不重要,哪怕是胡人呢?

就连“不知”也不仅是无法确知,更是没有必要知道。

反正结果都一样:一夜征人尽望乡

所有人都彻夜难眠,所有人都思念故乡。这样看来,这首诗,岂非一个字都动不得?

问童子朋友圈 第3篇

工作对于个人空间的侵蚀,自古以来有之。要做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实际上是很难的事情。要做到像陶渊明一样回归田园很难。君不见当年的南山之中的隐居名士,也大多是有仆童的,故寻隐者不遇后会有“松下问童子”的名诗传世。

故家中没有累积几代的资本,则难有田园般的朋友圈,每日可享受的大多是生活的毒打。李子柒等网红,也不过是田园为外衣的商业化。当朋友圈越来越公司化,个性的表达随之越来越少。

那么,什么时候朋友圈的迷失会改善了呢?当然是大家都不再怎么看朋友圈的时候。

想想曾经辉煌的QQ空间,抑或是更早的博客,都逃不过这一历史宿命。当一个工具逐渐失去它的初心,从“朋友圈”蜕变为“商业圈”之后,用脚投票可能是终局。

话说,笔者看朋友圈的频率已从每日若干次到每周若干次了,不知诸君如何。

文章声明:

- END -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