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晌清欢读后感(精选8篇)

个人学习 9 0

一晌清欢读后感 第1篇

以前看过视频全身起鸡皮疙瘩:一只虾活生生慢慢地一边剥皮一边煎,整整要近二十来分钟虾才死去。实在不能理解这样的“人间美食”,不如吃米饭和白粥。

通州的鸭子师傅抓过一只鸭来,夹在两条腿间,使不得动,用手掰开鸭嘴。以粗长的`一根根的食料蘸着水硬行塞入。鸭子要叫都叫不出声,只有眨巴眼的份儿。塞进口中之后,用手紧紧地往下捋鸭的脖子,硬把那一根根的东西挤送到鸭的胃里。填进几根之后,眼看着再填就要撑破肚皮,这才松手,把鸭关进一间不见天日的小棚子里。几十百只鸭关在一起,像沙丁鱼,绝无活动余地,只是尽量给予水喝。这样关了若干天,天天扯出来填,非肥不可,故名填鸭

一晌清欢读后感 第2篇

读完这本书,既感叹于梁实秋先生的风雅,同时心中也颇有些五味杂陈。梁先生写书的.时代背景正是民_阀混战,抗日战争民不聊生之时(书中多次提到),梁先生却大谈美食,说的好听点梁先生是个乐天派,说的不好听点就是不合时宜。

记得有个小品里有句台词“别人喝汤,你吃肉,你没有义务分给别人,但请你尽量别叭叽嘴,这也是一种善良!”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民族精神的指路明灯。文人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社会的良知,国家振兴的脊梁。如此方能品懂“人间至味”的本源,不负“清欢”的主旨,与梁先生共勉!

一晌清欢读后感 第3篇

于丹老师文笔真好呀!口才真好呀!不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诗词典故信手拈来,语言意境新颖但不晦涩。佩服呀!都说于丹老师的书尽是鸡汤,没有什么用。如果从解决问题,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还真没有什么用。所以平时一般是不会体会到的,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我体会到了。

本书开篇不久写到了她骨折的经历,当时笑一笑看过了也就过去了。然后没几天,我就骨折了……想到了这篇文章,翻过头又看了一遍,忽然发现他讲的也是不无道理的.。至少给我这颗郁闷的心情,拨开了些许云雾。没办法,守得云开见月明吧!

看了他后面写的游记,和,对传统节日的一些认识。我就觉得我的游记写的就是一流水账,后面扛着一摄像机把我玩的都录了下来。向他学习!文学方面的书越看越少了。想办法找一些名著,要提升阅读质量了

一晌清欢读后感 第4篇

上学期有朋友推荐给我于丹老师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本书,就一直向往,但是却一直没有机会看。买到这本书后我便迫不及待地看起来。书中于丹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说生活体会,她的经历大都与我们的相似,所以很容易产生共鸣!且语言清新简单,又发人深思。她在书中还大量的引用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和苏轼的诗句,所以文化味道十足,但并不晦涩难懂!每每读到他们的诗句,内心还会小窃喜一下,原来不知不觉中我又有了进步!这本书似乎有一种魔力,牵引着我不断的读下去,欲罢不能!我似乎和于丹老师漫步于静谧的山谷中,时而与她开怀大笑,时而同她静坐沉思,时而随她引吭高歌,时而又与她一起轻闭双眼缅怀悼念!读完书后,于丹老师的形象在脑海中就更鲜明了,我猜想她一定对人亲切,穿着淡雅,举止温柔!甚至向往着与她见面,向她请教!

记得刚翻开这本书时一眼就被“幸福”两个字吸引。

我似乎好久都没有觉得自己很幸福了,和朋友聊天的主题大多数都是生活的压力,慢慢地,感觉自己变得脾气暴躁,内心脆弱。所以看到书中写“幸福”二字时,我再也无法移开自己的眼球。

于是我开始体味自己的幸福。于丹老师说:“我觉得,我的母亲和女儿是两个最幸福的`人!小孩之所以会幸福,是因为她什么都相信,天真、浪漫、有梦想;老人之所以会幸福,是因为她经历过苦日子,对当下很知足。尽管现在的成年人压力很大,但若能像孩子一样保持成长,像老人一样懂得知足,幸福感就会多一点!”

来到学校的这几年,经历了很多,毫无疑问的是:我真的像孩子一样成长着!我也像孩子恋家一样依恋着这里。作为孩子,有很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但是这个家里的家长、家人一直包容我,鼓励我,引领我。这些我都铭记于心,我也像经历过苦日子的老人一样知足并且感恩!想到这,我突然发现内心暖暖的,想要幸福的信念也坚定了,也许这就是幸福的味道!

每天早上到班级,每个孩子都热情地和我打招呼;上课时,与他们会有想法上的共鸣或者语言上的交锋;课间有些孩子会诉说他们的快乐与烦恼!就这样,我和他们一起成长着!每每看到有毕业的学生来看老师,我就想象着自己将来也会一样!想象着自己的学生长大后可能会遍布大江南北,从事各行各业。我就会无比兴奋!我想这就是为人师的幸福味道吧!

每当我的工作中出现问题,同年组的老师都会积极地帮助我,为我“出谋划策”,我的心满满的都是感动,并且觉得自己特别有安全感。这一定是幸福的味道!

幸福的味道渐渐浓郁了!因为我像老人一样懂得知足和感恩,有孩子一样的梦想——希望自己桃李满天下。但是我的生活缺少了孩子的天真浪漫!于是放假的第一天,就与两位好友去逛街,买了自己喜爱的包和衣服,看着镜中自己的变化,心里美滋滋的。之后又与她们一起品尝美食,边吃边聊,互诉烦恼、互相开导、又各抒己见!那一天简单、充实、快乐!回到家后,神清气爽!

于是我开始学着天真浪漫的生活。偶尔看场电影,有时会买点零食,坐在江边阴凉处,看看书、吹吹风、吃点零食,累了就在吊床上小憩一会儿等等。

我的生活一下子丰富了起来,有为人师的幸福味道,有同事给我的幸福味道,还有家人给我的幸福味道!真的是《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本书真的很棒,不仅引领我体会自己的幸福,且教会了我如何追寻幸福!我还会再细细地读这本书,相信定能让我收获更多!

一晌清欢读后感 第5篇

本书中延续了于丹老师作品的独特风格,细腻宁静、娓娓道来,以小见大,意味深长,处处引经据典,她从生命、成长、幸福、闲情、行走、流年六个部分,与读者一起分享人生的酸、甜、苦、辣,同时也有许多学者的哲思,小到一本书、一碗牛肉面、一座城、一个节日等等,她都赋予了生命,这需要静下心来阅读,这种阅读带来的是凝思沉想,撩拨生命的律动,是与内心相呼应的.东西,体现了中国梦的一部分。

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更凸显博大。《人间有味是清欢》包含着人间真爱、大爱、至爱,不仅让我感动,更催我行动。她就像深山老林中汩汩流淌的那汪清泉,慢慢滋润了我的心;她又像一盏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我人生前进的方向。

喜欢在居室外的阳台上放一把折叠椅,闲暇的周末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我打开电脑开始阅读《人生有味是清欢》,沉浸在她带来的美妙阅读中,而窗外,白云朵朵,飘飘转转。

这真是一种美好地享受。

一晌清欢读后感 第6篇

“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出自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词句之间描写了早春之景,虽是春景宜人,苏轼词中却多少有些消极之意,他极力躲避世俗烦恼,想要在春景中沉浸自我,以此忘怀。千年前的苏轼在历经波折之后所得到的人生的领悟,而千年之后的于丹在自己的书中向我们展现了她对于词句的领悟。她所谓的清欢是一种回归本真,洗尽铅华的人生态度。她想要的是一种遵循本心的体验。

也许不同的人对于词中“清欢”一词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同样的是我们想要的清欢是我们对人生的选择,苏轼用他所理解的清欢演绎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于丹为寻找自己的清欢选择了行走,她带着问题行走,走过繁华的都市,走过宁静的乡镇,慢慢寻找生命的真谛。

千年之前,有过这样一个女子,她美艳绝色却冷若冰霜,明眸皓齿,不卑不亢。双八年华,已出落得楚楚动人,她以这个姿态震惊周朝,同样也虏获了那个男人的心。幽王为她烽火戏诸侯,这是荒谬到后世君王没有勇气模仿的举动。

她不给他一个笑,却替他担了祸水之名,他偏给她一个玩笑,待他拱手江山讨她欢,如此,为她负上“幽”的亡国谥号。后人以她美色祸国,将一切错处归咎于她,其实有没有褒姒都是一样的,女人不过是昏君亡国的一个借口,周朝注定该亡,只是她的美丽加速了这个王朝的湮灭。余以为褒姒是值得人敬服的女子,她的所作所为都不失率性,她不笑时,哪怕幽王再怎么费尽心思,她也不笑;她要笑时,哪怕代价是倾国倾城,她也照笑不误。

史书记载,烽火戏诸侯是褒姒的最后一个亮相,此后再没有了她的身影,但在我心中,她始终是那个一笑倾城的女子。她的清欢是脱离于世俗之外的安逸,她虽处于深宫之中,却依旧保存着乡野女子的率性。她不需要金银珠宝,不需要绫罗绸缎,于她而言,所要便是执君之手,携手余生。

这是她的清欢。

还有一人,罗贯中书中的周瑜,不得不说的是,真正的周瑜并不像他书中所写的一般小气奸诈,急功近利。

历史上的周瑜,真真当得起”风流“二字。江南山水飘渺自古为人所叹,其地地灵人杰,养得江南儿女多情。只是其中出类拔萃者多,得天独厚如周郎者少。周郎俊逸,周郎儒雅,周郎妙解音律,周郎安邦定国。我今念及周郎,仍可思至其谦谦君子,撩拨人心悸动。可想当年,赤壁之战后的周瑜是怎样的雄姿勃发,正如苏轼所言,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浅浅一笑,不知误尽多少红颜年少。自周瑜之后,出了谢安谢太傅,其风流高雅为世所重。

当年的`谢安是王谢两家最出色的子弟,东晋王朝最有才华的人。只是谢安本身无意仕途,二十岁隐居,四十岁初出山,一隐东山二十年,是为了一鸣惊人。二十年前,他抛去了家族,抛弃了荣华富贵,放下尘缘俗事,只为了寻找一方心灵的净土。二十年后,他出山救国,淝水之战,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甫一出手,为东晋王朝打了一场漂漂亮亮的翻身仗。

可谢安又是周瑜之后的多少辈。我们难以猜测,还在隐居东山的谢太傅是否会想到当年的周瑜,但不可否认的是,先人因循着周郎凤仪才开出了魏晋风流,育出无数文人墨客。

周郎已去。

周郎不知,他无心成就的高度令多少凡夫俗子望而却步。其实赞咏他的子瞻本身已是出类拔萃,也不由得在他面前自惭形愧。他想要与世无争的生活,但同所有男儿一样,他也想要建功立业。江山折腰,功名误人,谁不一样?只是,同别人不一样的是,他做得极为出色,自由的在朝堂与江湖之间转换身份,他可以是战场上率领千军万马的将军,卸下盔甲,他也可以是宴会酒席中儒雅的温润公子。

他是军人,也是文人。他选择了这样的道路。在纷纷扰扰的世间,他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这是他的清欢。

所以说人间有味,其味无穷,我们在追寻心中梦想的同时找到了人生的清欢。这是我们遵循本心之后找到的答案。当我们选择回到刚开始的清朗与质朴,想起了初心,想起了出发的理由,则找到了人间清欢。

正如李白辗转乡野与朝廷,虽有心仕途,却终不得志,最终选择了相忘江湖,做一个四海为家,潇洒坦然的诗人:仓央嘉措被禁于布达拉宫,高坐于龙床之上,却选择了做回拉萨街头最美的情郎,宁负如来不负卿,他选择了一条比还俗更彻底的背叛之路;范蠡助勾践重振国家,却深知勾践此人可共苦却无法同甘,继而选择了隐居深山,不问世事。

人间有味是清欢,我们不停地追寻着,不停地探索着,往往忘记了最初的本意,一头扎进历史的洪流中,被现实打击得体无完肤。纵观历史,找到人世清欢的人必是不忘本心之人。正如于丹所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若有一日,你也迷失在现实所搭建的迷宫之中,无法自处,不若循着本心,回到起点,找寻最质朴的清欢。

一晌清欢读后感 第7篇

清欢,一个淡雅的字眼,它出自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清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廖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想必林清玄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就是从这里有感而发的吧。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

“清欢”就是丰子恺笔下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欢………代表这是一种高雅的文化。

双休日,与家人去登山,“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似乎是登山的理想境界,但在山道上,全是熙熙攘攘的游人,远远望去,像一条长龙,期间还不时夹杂着商贩的叫卖声。爬到山顶,却看不到成片的松林,而是满眼的高楼大厦,“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只能是脑海中的景物了,吹过来的`风夹杂着污浊的空气,连“清”都没有更别说“清欢”了。

“清欢”是不受物质的束缚的,没有外在条件的。它是发自内心的情意,只要心中有情,处处都有清欢。

人间处处是清欢,在孤灯下翻着富有墨香的书,或提笔挥毫;或饮一口茶,体会茶香弥漫。

一晌清欢读后感 第8篇

今年,我局按惯例开展了“书香机关、尚行公仆”的读书活动,其目的在于深入培养热爱学习、崇尚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借此机会,我阅读了于丹老师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本书分生命、成长、幸福、闲情、行走和流年六个部分,清新淡雅的文字引人入胜,通过生活中一个个小故事透露出一缕缕感悟,让我感觉自己又重新坐到讲堂里,听老师传道解惑,静静地去思考人生,思考生活。以下通过文章中的一些细节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寻常岁月,漫成节日》中,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在工作和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而心生困惑,不知如何才能得到幸福,于老师开解他,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一个真心相爱的伴侣,还有一帮交心的朋友分担忧愁、分享快乐,这就是他拥有的幸福。正如我们常说“当你因为没有鞋穿而哭泣的时候,想想那些失去双脚的人。”其实,你看我,我看你,人人都有一些别人羡慕的幸福,但不要虚构着别人的幸福,浪掷了自己手中握住的价值。作为一名公务员,一名财政干部,我们需要保持“清廉”,面对生活,应该时刻向低标准看齐,享受属于自己的平淡和轻松,对外面纸醉金迷的世界要保持警惕,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我们财政干部手中或多或少有些权利,如果只片面地看到别人的繁华似锦,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精彩,超出了公职人员的底线,触碰了红线,必将会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在《做一株土生土长的庄稼》中,于老师提到自己硕士毕业就到柳村的一间印刷厂锻炼,那里条件极其艰苦,从擦拭车间地板上的油墨,到对医古文校稿,再到写自己的第一本书,两年的时间,培养了她的坦率、信念和一种接地气后朴素的勇敢,某种意义上说,柳村的生活经验铸就了她以后真正的职业化人生。看到这里,让我感同身受,我自小在城市里长大,20xx年通过全省公考,到了宁乡县南田坪乡财政所工作,在乡镇,除了做好财政本职工作外,还需要配合完成政府的计生、综治、党建、到村走访等工作,白加黑,五加二,纷繁而繁杂,确实比较辛苦。两年后,我通过选调考试进入了长沙市财政局,但却仍然怀念乡下的日子,忙碌而淳朴,可以说,没有乡镇工作的那两年,我的人生经验就打了折扣。在那里,我学习了如何从事基层的财政工作,如何与基层百姓打交道,为他们服好务,看到了他们的朴实和勤劳,在那里,留下我许多工作的印迹,而乡下的生活也充满“欢愉”,它是我生命中宝贵的财富。

通过这本书,我有几点自己的'感悟:

一是需要做个正直善良的人。这是基本素质和底线,即使没有改变世界的能力,但你需要去承担一个家庭的责任,需要善待周围的人,并尽力去实现个人的价值,这些都是人生应有的本义。贪婪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存在的,完全摒弃它并不现实,作为一名公务员,我们无论任何时候,身处何种岗位,当面对诱惑的时候,都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贪婪的危害,于国于家于自己,时刻反思警醒,才能行走端正,问心无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