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 萤火虫读后感(合集8篇)

个人学习 10 0

再见 萤火虫读后感 第1篇

看完《再见萤火虫》除了悲伤之外,还有对和平的珍视。其实想想现在,离战争年代已有半个世纪有余,我们的父辈早就没有经历战争了,而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战争或者只存在于新闻和电影当中,很难体会战争究竟是怎么个滋味。对于战争这个词语,我们更倾向用惨烈、悲壮、宏伟和史诗般来一笔带过,搞到我们看待战争的态度都变得漫不经心。

《再见萤火虫》则让我对战争有了一种更加深刻的体会,譬如漂泊感。房子被炸了是小事,父母双亡才是真正让人感受到漂泊的不安。不知道是我变得感性了,还是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我是深深地体会到影片中的阿泰的辛酸,在那兵荒马乱的社会当中,无依无靠,也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相信一定是非常彷徨和焦虑的。那一盒糖果,最具象征意义。那些安定的无忧无虑的日子算是到头了,就像糖罐里面的糖一样,越来越少。你都不知道找什么来抚慰那遭遇苦难的内心。

还有沉重感,这份沉重感来自对美好的保护。小孩是无辜的,真的,我始终觉得小孩子不应该受到惩罚和报复。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明白,他们与社会的关系是命运强加给他们的。正因为他们是无辜的,所以他们值得拥有美好。节子应该享有同年人应该有的无忧无虑,她本应该要偎依在妈妈怀里,对着爸爸撒娇,她本应该在每天晚上听着故事入睡,或者说,她不应该思念妈妈,不应该挨饿,()不应该忍受一个人的孤独和无助……保护妹妹的美好,成为了阿泰最沉重的思想包袱,我认为也掀动很多观众包括我在内的不忍。在节子自己说出自己知道妈妈已经死去,阿泰忍不住哭出来了。我认为泪水当中有太多的无奈和不忍。她本应该得到母爱,为什么要承受妈妈死去所带来的悲伤?她不应该承受这种悲伤,但是她却超乎同龄人的坚强承受这些苦难。看到她冷静而黯然地说出这件事情,我是忍不住泪盈满眶。我明白阿泰为什么终于忍不住流泪了。

节子生病,阿泰去田里偷甘蔗要为妹妹治病,被人抓了个正着,正要抓去派出所。看着节子羸弱地走出来,无耐地喊着――不要留下我一个。又是一阵不忍,像刀子往心里头钻。在漆黑的夜晚,你怎么忍心让一个三四岁的生病的小女孩自己一个留在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你更加不忍让这么一个本应该天真烂漫的小女孩担心自己唯一的亲人的安危?不忍让我心如刀绞,也是不忍成为阿泰保护妹妹的动力。保护照顾妹妹成为阿泰自己活下去的动力同时也是他沉重的精神包袱。

节子死了,我觉得很遗憾。给她的西瓜还没来得及吃,就去了。这种遗憾,可以体现在阿泰紧紧抱着节子的尸体。阿泰希望通过拥抱来给予自己妹妹尽可能多的关爱,因为他明白妹妹失去的东西太多了,他想补偿给妹妹,但斯人已逝,怎么补偿?

战争,就是对无辜者的侵害!

再见 萤火虫读后感 第2篇

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因为我们之中有太多的人行尸走肉地活着。遵从肉体的支配,按时地进食、入眠,却未曾想过这般做的意义是什么,为何要这般地居处。

迷茫在欲望里,却不知何去何从。我们脱离物质所能做的,不过是玩一玩游戏,看一看小说,去四处走走,在电影院里沉醉。多么的丰盛,又是多么的贫瘠。莎士比亚的咏叹呢?贝多芬的沉吟呢?鲁迅的冷眼看向什么方向?与上个世纪的青年们相比,我们的孩子们优越了多少,又不堪了多少?那些由大师陪伴的年轻人热烈而诗意地挥洒着青春,为吾等铸就了这样的一个社会,而我向前望去,却前路漫漫,长辈已渐渐离去,有谁同他们在未知的道路上一路高歌,且唱且行?

精神的寄体是梦想。孩子时的他们往往会嚷着到长大后我要成为一个科学家、一个画家、一个作家……虽然总是记不得上个月写下的是什么,但总是怀着一份对未来的美好的期望。直到逐渐开始触碰到生活,透过父母嗅到属于生活的真实的味道,那些稚嫩的梦想才慢慢一个个枯萎。梦想就变成了要考上什么大学,要找到一份怎样的好工作,要拥有一套怎样的住宅―如此准确,如此实际,又是如此的无可奈何。不能够说这样是错的,毕竟人不可能永远活在孩童时,但那样的梦想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精神上的,已经不再诗意得可以用画一般的语言去歌颂了。

人应当为着什么而活着,为着一些不能用物质去衡量的东西、一些不能达成便不能真正释怀的东西。这些可以是乡情、亲情、爱情:它们或与物质有着牵连,但它必定是精神的;它们平等故而每一个人都能体味到它们的滋味;它们美好所以值得人们去孜孜不倦地追求。一所优秀的大学、一个优秀的工作可以是途中的风景,却不可以成为终点。

人应该为着什么而活着,为着一些真正能使人能从灵魂深处感到满足与从容的东西,一些为之舍弃了物质也在所不惜的东西。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贫穷到连孩子也一个个病死的地步,但以他的经济学天赋,他本可以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大商人―可只有在写出《资本论》后他的灵魂的躁动才能平息,他才真正可以露出那满是辛酸欣慰的笑容。

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至少去明白自己活着的意义。知道了为什么而活着,心方有根基,方能有不竭的动力,方能在疲倦时安适而惬意地休息,方能在入梦时分带着满足的笑意。而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必定怀揣着梦想,知晓自己为着什么而努力,必定能在人生路上将生命的困难与挫折化作歌声,且唱且行。

再见 萤火虫读后感 第3篇

寂寞的黑夜,忧伤的诉说着战争的故事,偶然,一丝微弱的亮光划过天际,似天使的到来却又伤悲的离去……

苦难的战争,拆散了幸福的家,击碎了年少的梦,揭露了自私的灵魂。

我不是个亲日者,也不崇拜日本,甚至带着憎恨,憎恨他们曾经对中国发起的惨无人道的战争,曾经对中国人民的侮辱和欺压,憎恨他们无耻的修改着历史……

可是,无论什么样,无论谁发起的战争,最受伤受苦的永远都是平民百姓。

影片里的兄妹感动着我们,家庭的温情感化着我们,战争的残酷也感染着我们。

战争是统治阶层发起的,是他们在利益的驱动下,丢掉人最善良的本性,抹掉最后的良知而发动的。战败是他们反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也是真理。如果死掉的仅仅是那些有野心、残暴狠毒的人,如果战争摧残的仅仅是那些制造战争的人和家园,那么我们真的应该拍手称快!

无奈现实不是幻想,战争也不是谈判,终究是底层的人民是最大的受害者。

影片从一开始到最后,赚了自己很多的眼泪,不是我不爱国,也不是我不恨日本,只是自己残存的良知还提醒着自己同情这根弦。

无论社会怎样进步,无论历史怎么沧桑,战争留下的永...

再见 萤火虫读后感 第4篇

世道变迁,人海茫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独自追寻着自然的脚步,所能看到所能感受到所能听到所能思到的有多少?

“香蕉”热爱大自然,爱“年糕”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从“香蕉”出生那一天开始,“香蕉”就一直认为任何活着的东西,“玉米”的人为伤害是不被允许的,或许,这是一个荒唐的想法,然而翻开这本透着自然之气的散文,没有人会否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真的已经到达了一层境界。

读完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这篇文章,让“香蕉”感受最深的就是两个字:珍惜,世上的很多东西,常常美丽只是昙花一现,而这种美如今却在加速流逝,就像草丛中默默飞舞着的孤独的光明使者——流萤。“香蕉”是见过流萤的,“年糕”所散发的那束柔和的光环让“香蕉”难以忘怀,就像黑夜绽放光彩的鲜花,那么迷人,那么夺目。难以想象,如果“年糕”在某一天突然完全消失,那么世界还会精彩,还会有存在的地方吗?

合上青草气息的书页,静听窗外的虫鸣,仿佛有一只翩飞的流萤,随着记忆中的文字,涟漪般荡去……

再见 萤火虫读后感 第5篇

作为一名文科生,大学又选择了法学专业,平常阅读偏好无非为小说、诗歌、社科、历史、法学等书籍,对于理工科类型书籍自知看不大懂,一直敬而远之。

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自我暗示而形成的“信息孤岛”,人为疏远了许多优秀的科普书籍。读了卡洛·罗韦利的《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始觉一种别样的阅读体验,这是人文与社科类书籍所无法带来的。

卡洛·罗威利(CarloRovelli)是意大利人,作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引力,他也是圈量子引力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同时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上亦有贡献。在此之前,卡洛·罗韦利在国内已经著有《七堂极简物理课》《 时间的秩序》两本科普类畅销书籍。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是卡洛·罗韦利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合集,书中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在浩瀚的宇宙中、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文章的主题可谓包罗万象,既有黑洞、引力波、气候变暖、空间的无线可分性等深奥复杂的物理学问题,又有探讨亚里士多德、牛顿、哥白尼、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乔治·勒梅特、霍金等人科学成就浅显易懂的文章,还有对科学与哲学、文学、宗教、政治等科学与人文互动关系的理性思辨。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中的一句话广为人知,发人深省:“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在《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中,卡洛·罗韦利不仅对“头顶上的星空”保持好奇与关注,更对“心中的道德律”作出深刻隽永的阐释,体现了一名物理学家的人道关怀与人文精神。

再见 萤火虫读后感 第6篇

王开岭的博客

[随笔]让事物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王开岭 发表于 -9-9 5:38:00

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

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明)洪应明《菜根谭》

我越来越笃信两点:

好东西都是原配的。好东西应是免费的。

[随笔]让事物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王开岭 发表于 2010-9-9 5:38:00

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

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明)洪应明《菜根谭》

我越来越笃信两点:

好东西都是原配的。好东西应是免费的。

再见 萤火虫读后感 第7篇

和年轻人聊天,你会发现,论及自己的成长,他眷念最深的,往往是中学语文课。

为什么呢?

在一个孩子的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中,语文扮演着保姆和导师的角色,它不仅教授语言和逻辑,还传递价值观和信仰,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审美,其人格和心性的塑造,其内心浪漫和诗意的诞生??这些任务,一直是由一门叫“语文”的课来默默承担的。

若语文老师是位博学雅识者,是位有品质的爱书人,在教材之外还赠送了丰盛的课外阅读,那这些孩子就是有福的。也许这些阅读,并未在考试中立竿见影,但等他成人以后,等他的人生走出了足够远,他会朝自己的语文课投去感激的目光。

语文的能量,比想象中要大得多。古代只有一门课,即语文课,那是一门人生课,一门教孩子“做人”的课,把“人”做对、做好、做美,提升做人的成绩。它里面盛放的,是人的故事,是自然与伦理,是情感美学和理想人格。

语文,是天下最大的课堂。于之而言,几无“课外书”之说。语文课,本质上即阅读课。无论对老师或学生,我的建议都是丰富阅读,并使之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如今的教学,似乎太注重单篇文本的理析和深度挖掘,有“开采过度”和“玩术”之嫌,在命题和答案设计上,“归纳性”“排他性”过强,参与空间小,谈判机会少,

发现语文之美,是热爱语文的密码。学习语文的最好路径,是“旅行”式的阅读,要移动,要“广游”,当你积累了丰富的精神地理,当你领略了足够的心灵风光,你自会清楚每一段里程的意义,你才有自己的鉴赏力和感受力。语文老师应成为汉语世界里的旅行家和鉴赏家,你是什么,语文就是什么;你有多大,语文即有多大;你有多美,语文即有多美。

丰富阅读,我指的不是数量,而是视野、格局和配方,我觉得当下孩子的阅读负担很重,但视野不够辽阔,格局偏小,资源配置和作业设计不合理,同质主题、情感类软文侵占了孩子太多时间。尤其在现代价值观的提供上,缺失项较多,没有及时和社会生活同步,比如食品安全、环境伦理、动物福利、个体权利、公民意识、人道主义、社会正义等话题。

抛开考试困扰,我觉得做语文老师真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这份职业就是和孩子一起读书的事业。

两千多年前,孔子问弟子:人生当如何过?他最赞许的回答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阳春三月,脱掉厚棉衣,轻装盈步,几个成年人带上一群小儿,在河水里嬉戏,然后吹吹风,晾干肌肤,唱着歌回家了。

天地间,一群知时节的人,一群纯真无忧的人,一群生命在起舞。每读之,我总隐隐动容,为这种天赐的零成本的欢愉所感染,不禁想起海子的“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想起海德格尔的“诗意栖息”,而前者比后者更添平民的温暖和简易。

或许,在孔子眼里,这也是最理想的教学情境罢。在露天的课堂里,阅读的是自然,沐浴的是身心,俯仰的是天地。其实,孔子即一位伟大的语文老师,《论语》即一个教学范本。

我以为,语文的使命,主要是帮孩子完成三个方面的奠基:一是语言系统;二是美学系统;三是价值观系统。自古至今,优秀的老师莫不如此,孔子也是,上文提到的《论语》的那段,表达的正是一种生活美学和价值观。同样,这三个系统,也可作为评判一本好书的标准。教师的作用,即围绕这三个方面筛选篇目、设计比例,完善孩子不同时期的阅读。

我不知今天的师生是如何消费孔子与弟子的这段聊天的,若只求字释注考,精神上无动于衷,那是最糟糕的。我觉得,若教学时,心境和语境能像对方那样松弛,把它还原成生活本身,把它和我们向往的自然风物、栖息方式,和我们憧憬的心灵状态结合起来,和现代人生存的复杂、焦虑结合起来,那就是成功的,即未辜负它的本意和纯真。

“咏而归”,多惬意,多美好——那歌声是从生命的最深处传来的!一直响彻到今天。

语文也应是歌声嘹亮、让人幸福的。

再见 萤火虫读后感 第8篇

王开岭《再见,萤火虫》读后感

世道变迁,人海茫茫,在这个物流的世界,独自追寻着自然的脚步,所能看到所能感受所听所思到的有多少?

我热爱大自然,爱它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从我出生那一天开始,我就一直认为任何活着的东西,他们的人为伤害是不被允许的,或许,这是一个荒唐的想法,然而翻开这本透着自然之气的散文,没有人会否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真的已经到达了一层境界。

读完这篇文章,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两个字:珍惜,世上的很多东西,常常美丽只是昙花一现,而这种美如今却在加速流逝,就像草丛中默默飞舞着的孤独的光明使者――流萤。我是见过流萤的,它所散发的那束柔和的光环让我难以忘怀,就像黑夜绽放光彩的鲜花,那么迷人,那么夺目。难以想象,如果它在某一天突然完全消失,那么世界还会精彩,还会有存在的地方吗?

合上青草气息的书页,静听窗外的虫鸣,仿佛有一只翩飞的流萤,随着记忆中的文字,涟漪般荡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