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艺术作文素材(推荐6篇)

个人学习 14 0

大唐艺术作文素材 第1篇

从2020年启动到2023年上映,《长安三万里》一共做了3年,谢君伟、邹靖笑称,“一年走一万里”。

此刻,他们穿着印着电影名字的黑色文化衫,坐在长桌对面,一人一题,回答得认真。拍照时,两人做了个叉手礼,如电影中李白、高适初见。

如果能穿越回大唐,谢君伟希望成为高适。“对我来说,他更具有精神的指导意义,也让我想起自己的这段旅程。”

谢君伟是“80后”,看着《魔方大厦》《天书奇谭》《哪吒闹海》长大,10岁时迷上《灌篮高手》,视漫画家井上雄彦为人生偶像。大学时,他没学动画,但看了大量影片,兴趣勃发而出,毕业后进入动画行业。那是2007年,此后很长时间,他给国外动画做外包,越做越无趣,“总做别人的东西,没什么共鸣,特别期盼能做中国的故事”。

2013年,追光动画成立,谢君伟加入,见证了最初的测试短片《小夜游》的诞生。

近些年,“国漫崛起”的口号响亮,但崛起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进入行业16年,我也不知道前路到底怎样,就是凭着一腔热爱走下来,像高适一样。”谢君伟说。

对此,邹靖也深有感触。同样是“80后”,他的童年片单与谢君伟高度重合,而且学的就是动画专业,毕业后顺理成章入了行。中间一度去做游戏导演,拍些短故事,但不满足,想做更长、更复杂的作品,后来看到《白蛇:缘起》的一个片段,“是我想做的东西”,于是加入追光。

邹靖回忆起2011年7月8日,动画电影《魁拔之十万火急》上映,自己去跑路演。那是他参与的第一部院线作品,公司全员出动,在影院搭摊宣传,游说每一个路过的人。

12年后,同样在7月8日,《长安三万里》上映,观众的热烈反馈,让邹靖感慨万千。当年离开游戏公司时,同事都诧异,游戏行业报酬丰厚,为什么去搞不挣钱的动画?“因为我要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度过生命才有意义。”邹靖说,“我觉得李白也是如此。”他羡慕李白的人生强度,羡慕其对生命、对情感的感受力,“我成为不了他,但我非常爱这个人。”

人生与作品,冥冥中总会有所呼应。对谢君伟、邹靖来说,《长安三万里》里诗人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和突围,也映照着当代人的境遇。他们希望将观众带入那个历史时空,看看那些伟大的灵魂如何定义和选择自己的人生。

电影中,高适对李白说:你是谪仙人,要回天上。我是世间人,我在世间盘桓。

李白一生都想用奇策奇功建旷世伟业,却在挫败痛苦中将自己催化为“诗仙”,那些动人的诗句,永远烙刻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而高适,实现了李白的世俗志愿,在知天命之年抛却诗笔,长剑出鞘,走上平叛救国的沙场。又怎么断言,谁的人生更精彩呢?

后人总结:“大唐之大,其实是人生选择的广大,是价值观上的辽阔,是纵横万里的无限可能。”李白、高适的同行与歧路,不仅存于诗史,也启发着我们如何在一个纷繁的大时代中,选择自己的命途与归处。

近期,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的上映引起了极大热度,近三个小时的影片向我们展示了唐代诗人李白、高适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我们在感慨命运诡谲的同时,这二位诗人毕生所向往的长安,也成为了一个神圣的存在。长安,那个才子佳人都向往的圣地,那个恢弘大唐的象征。不知在影片最后,一声声吟诵长安的诗句接连响起时,大家是否感到热泪盈眶?

影片中的长安,是一个繁华的大都会;而在当时的文人士子心目中,长安更像是内心热烈理想的象征,是他们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理想之城;甚至在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也都珍藏着一片来自长安的皎洁月光,它包容、开放、多元、繁盛,是独一无二的盛世剪影。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电影,走进这熙攘繁盛、清丽壮美的长安,去看一看它到底缘何成为了大唐的代表,又缘何成为了大家欣然向往的“桃花源”。

大唐艺术作文素材 第2篇

高考作文写作素材:文化

【文化】

1.中华文化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公元后的头13个世纪中国传出许许多多的技术发明,整个化学中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就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的,中国的发明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在人类了解自然和控制自然方面,中国人的贡献是伟大的.(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

2.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扬弃

胡同文化的”处街坊“、”知足“、”忍“等,对于和谐社会建设是很有作用的,值得弘扬.但”易于满足“、”不爱管闲事“,”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等,不利于改革进取,不是现代公民应有的素质,应当扬弃.(汪曾祺《胡同文化》)

3.音乐美化人生

音乐是心灵之声——唤醒记忆,汇聚忧伤,汇编快乐,化泪作笑;音乐是人生的力量——战斗的引领,孤独的驱赶,旅者的驮轿;音乐是心灵的伴随——生时为你欢迎,婚时为你见证,死时为你送殡.所以歌德说:”不爱音乐的人,不配做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纪伯伦《音乐短章》)

4.文字传承人文

文字是精神存在的家园,文字的离去实质上是人文精神的丧失,是人格的丧失.”中国人抛弃汉字之始,就是抛弃民族文化之时.“(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所说)(邓海南《如果优美的文字离我们而去》)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中国历代书法各有魅力,是中华文化的一绝,弘扬书法艺术是我们的责任.(陈燮君《百代法书》)

5.审美彰显民族

中国的语言文学讲究的是意蕴审美,突出的是移情的效果.移情于景,无生命的物被赋之以人的情味,于是景物活了,有了动人的魅力.西方语言文学侧重心里解剖,突出的是意识的流动,凸显人物思想心理的支配作用.(朱光潜《你为什么会感到美感》)

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中国画着意写虚,给人意趣与品味(重艺术),西洋域着力于写实,给人实体感而少意趣(重科学).东西文化各有千秋,互补更蔚为大观.(丰子恺《中国画与西洋画》)

民族审美特点是,大中取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讲究开放(连通、融合)务虚;西方审美注重局部(孤立、封闭),求实.(宗白华《空间的美感》)

【文化介绍】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与声音(语言为主,音韵、音符为辅)的体系总和。

用更简炼的文字表达,则可缩写为:文化是语言和文字的总和。但这个提法,必须在了解原义的基础上,才能使用。不然,就会让人有不够准确,甚至是有点含糊的'感觉。

文化,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融汇渗透。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和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大唐艺术作文素材 第3篇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作文。

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章太炎

媚雅和媚俗,都是“不真”……某些戏没人看,不是因为高雅,而是因为“假大空”。附庸风雅,才最是俗不可耐嘛!——易中天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商君书》

上面的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提出背景】

1.《泰囧》不过就是一部简单追求“爆笑”的仿港式“商情”娱乐片,主题平庸不用说,就一个平淡的故事也讲得结结巴巴,大众却用钞票热捧这样的电影,票房连创新高。

2.自赵本山带其徒弟小沈阳上春晚以来,文化人士和普通观众越来越不满意赵本山的春晚小品,批评他的小品格调低俗、取笑弱势群体的声音逐年高涨。

3.当前文化的另一个现象,就是一些被主流媒体捧出的“学术明星”,他们学问平平,甚至不学无术,顶着教授学者的头衔,打着传承经典、普及高雅文化的幌子,把经典、高雅文化平庸化、庸俗化。

4. “最近两会正在召开,身为政协委员的郁钧剑先生和赵本山先生对关于艺术表演舞台雅俗占比产生了争论。郁先生认为来自草根文化的表演在晚会中不能超过30%。他的理由是,草根文化过度盛行会伤害国家文化实力。针对郁先生的观点,小品王老赵则另有观点。他说自己参加春晚,自己给自己定位就是个草根,即便现在成大腕了,但其表演的内容仍然属草根文化,或叫俗文化。

【解决之道】

一、文化的作用

1.文化其实就是人生的一种态度:一是对自己,有自尊,不苟且,心中有自己的道德定律,所以有品位,所以有文化;二是对他人,能尊重,不霸道,所以有道德,所以有文化;三是对环境,能爱护,不掠夺,所以能长久,所以有文化;四是对历史,有敬意,不轻薄,所以有智慧,所以有文化。

2. 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他们的名字,十分醒目地写在英国走过的大国之路上。

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历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多少年来,法兰西共和国一直以其卓尔不群的文化影响力,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根源也许就在于此。

3.我们还需要看到,从十多亿中国人中,要找百十多个感动人物并不难,但是,社会道德的建设,难以只凭道德感召,还需要法治的力量。否则,《感动中国》的力量,甚至无法扶起一个摔倒的老人。我们不仅需要感动,我们还需要行动。——刘志权

4.(我们就是要让孩子们)懂得爱和关心,追求自由、平等和公正,学会宽容和与人为善;就是让他们憧憬美好的未来,而不是沉溺于凝固的现在;就是让他们具备诚实、守信的美德,而不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地做伪君子;就是让他们热爱劳动,而不是贪图安逸;就是让他们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就是让他们热爱劳动,而不是贪图安逸;就是让他们懂得知识是用来为人服务和创造美好未来的工具,而不是用来个人升官晋级的垫脚之物;就是让他们懂得荣誉是社会对一个人品质的鉴定,而不是某种用来捞取利益的“光环”。总之,就是要把孩子锤炼成为合格的公民,获得公民的权利和尊严,承担起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如此社会才能进步,民族才有前途。——李炜光

二、如何看待文化

1.王蒙谈《雅与俗》

只有最俗的人才没有自信。只有没有自信的人才怕人家说自己俗。只有自恋不已的人才需要表白自己不俗。

最大的庸俗是装腔作势。最大的媚俗是人云亦云。最大的卑俗是顾影自怜。

什么是俗?世俗、通俗、庸俗、卑俗都是俗,却大不一样。

迎合旁人是可悲的。适当照顾旁人却是难免的,有时候是高尚的。坚持原则而不苟同,是可敬的。为了不媚俗而不媚俗,是一无可取的空洞。

考虑雅与俗或是考虑是否媚了俗,都是活得找不到感觉的标志,就像一个人,只有消化不良的时候才会没完没了地看自己的舌苔。

媚俗不好,媚外媚洋媚上媚下媚学者媚批评家媚潮流媚青媚中媚老,都同样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你正在装起来,你正在亮相,你成了架子花。生怕媚俗恐怕也是一种媚,就是媚那个批评媚俗的进口流行色。

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掩盖本色,然后才有了进行价值评价的前提。

2.何为雅?何为俗?纵观古今,文人雅士,社会贤达,谈雅议俗,争论不休。其实,雅俗之间,互补共存,无太明显界限。无俗雅何指?无雅何谓俗?相对而言,如此而已。

俗也好,雅也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无论如何推论,雅俗的界限在于人的思想素质与精神境界。

真正的雅,它的内涵从来是近俗的,是骨子里融于俗却可以游离于俗的角度去分析感受事物的能力。

黄金是从矿石中冶炼出来的,美玉是从玉石中雕琢出来的,没有虚幻就无法得到真实。雅并不拒绝俗,没有俗,雅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雅是对俗的升华,雅人并非不做俗事,只是做时有他的独特方式,别具风格。李白也饮酒大醉,但不同于市井酒鬼的昏昏噩噩;苏轼结交樊素,但并不象色鬼似的放纵情欲。

中国人所讲的雅往往是以不承认人的弱点为前提的,以为雅者就要远离俗,这样就往往容易造成在雅与俗之间挣扎的错位。

大唐艺术作文素材 第4篇

关于文化的作文素材

1.抵制圣诞节。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情况,来自十所高校博士联名倡议“慎对圣诞节”“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

2.国学之争。最畅销书是《品三国》和于丹《论语心得》。近些年,国学热兴起,不但大学里开设了国学课程,不少地方也开始出现私塾教育。当然,电视媒体的作用,也不可小看,借助百家讲坛,解读被誉为中国人《圣经》的《论语》,当然会火起来。但也学者在于丹的签售会上穿抗议T恤,上写“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认为于丹等学者为迎合大众,把传统文化娱乐化和庸俗化。

3 超女纪念碑。一尊以李宇春和周笔畅为原型的纪念碑10月6日出现在通州宋庄文化艺术节上,有游客将纪念碑的照片传到了网上,引起网民异议。有的认为,现在的大众选秀节目热播,将青少年“一夜成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助推到了极至。

4.虐猫事件。复旦研究生张亮,在宠物市场购买了30多只小猫,将其进行刺瞎,跺足等虐待。引起网民愤怒,认为这是教育的缺失。一个从小就不懂得敬畏动物生命的人,他长大后也就不会敬畏人的生命。科学家从科学的角度也对此进行了证实:那些小时虐待动物的孩子,长大后身上都有暴力倾向。

5.查抄《_》。针对近期一本名为《_》的恐怖类出版物在中小学校园有泛滥之势,中国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五月二十五日下午第三次发出明电通知,要求各地迅即行动,全面查缴《_》。此举引起部分阅读《_》的中小学生不满,有的将查抄者的名字,写到《_》中加以诅咒。

6.董存瑞保卫战:沈阳军区政治部特约记者采访多位当年历史见证者后认为,董存瑞“是一拉导火索他就跑,不小心被炸了,谁也没有亲眼看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此举引发名誉权官司。有的专家认为,正是因为当今英雄主义缺失,所以屡屡出现质疑英雄,改编英雄的'报道和文学作品。

7. 小偷示众。两名小偷在西安南郊一工地盗窃,被发现后分头逃跑,其中一人被抓获。为了给其他小偷以“警示”,工地的工人将其挂一块木牌,上写“我是小偷”,示众近3个小时。此举引发争议,有的认为,小偷也有他们的尊严,也有他们的人格权和生命权。

8. 星巴克搬出故宫。知名咖啡店星巴克在故宫开了六年,许多人对此已见怪不怪。但近日央视著名英语主播芮成钢却发出抗议,认为“故宫里的星巴克”对中国文化是种糟蹋。并以个人名义向星巴克新总裁发出抗议书,要求星巴克从故宫里搬出去。

9. 洪战辉赚钱。感动中国的大学生洪战辉4月7日上午在郑州市外国语中学作的报告掌声连连。报告结束,洪战辉犹豫了一下,又拿起话筒:“我这次还带来了我的新书,每本15元,我提成元……”“报告讲得挺高尚,没想到原来是卖书的。”学生们议论。洪战辉认为自己出书演讲,也是凭双手赚钱,他说:“我不想做一个道德符号。”

10.孔子标准像。中国孔子基金会于孔子“诞辰”2557年纪念日前夕,在山东曲阜向全球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定稿。理由是鉴于世间孔子形象或被“神化”或被“丑化”、没有统一识别的视觉形象,故要确定一个“标准像”。有的认为这是将孔子商业化,脸谱化,让大众强行接受一个统一的孔子,有的认为这是对孔子的尊重。

大唐艺术作文素材 第5篇

“'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这些诗都朗朗上口、特别好记,但李白的《将进酒》却很长,有一天我发现我的儿子也能背诵《将进酒》的开头部分了,这是多么神奇的'化学反应’。”令《长安三万里》导演谢君伟感到骄傲的是,电影上映后,自己的儿子背诵古诗的数量和完整性更加惊人。

影片制作周期3年多,也恰是谢君伟的儿子对传统诗词的一个快速学习期。“为人父母,都有这样的感慨,忽然有一天可以和自己的孩子对上诗了,这样的互动,成了两代人情感的连接,太美好了!”谢导回忆,“为孩子们和他们的家庭去创作”,这是团队坚持向前的重要动力之一。

《长安三万里》_有48首唐诗与剧情、人物巧妙融合。其中包括《静夜思》《春晓》等小学课本里的经典,也有极富想象力、蕴含李白洒脱、浪漫与悲苦的《将进酒》,这些诗一同唤起了观众对中华传统诗词的共同记忆。

这部动画大胆选取了唐代诗人的视角,把时空坐标瞄准当代中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李白、高适和杜甫等人,填补了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动画长片的多项空白。

“选择唐代诗人和唐诗为主线,是一种冒险,也是一次'逆袭’。”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江逐浪分析,近年来国内领先的动画创作团队大多选择远古神祇和民间传说来进行二度开发,一方面是致敬传统,同时也包含有“技术性规避难点”的讨巧思路,而《长安三万里》的问世,是迎难而上,下决心从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中,把一群活生生的人文偶像树立起来,这是一项创举。

中国李白研究会原会长薛天纬肯定了《长安三万里》的探索。他认为,这部作品不是简单地把几首唐诗搬上银幕,而是为观众塑造了“可亲、可敬、可爱”的唐代诗人形象。高适曾有“雁池垂钓心长苦”,李白更是“将登太行雪满山”,如何去克服人生中的困境,这部动画带给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深刻启迪。

大唐艺术作文素材 第6篇

关于文化的高考作文素材

1.中华文化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公元后的头13个世纪中国传出许许多多的技术发明,整个化学中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就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的,中国的发明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在人类了解自然和控制自然方面,中国人的贡献是伟大的.(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

2.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扬弃

胡同文化的”处街坊“、”知足“、”忍“等,对于和谐社会建设是很有作用的,值得弘扬.但”易于满足“、”不爱管闲事“,”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等,不利于改革进取,不是现代公民应有的素质,应当扬弃.(汪曾祺《胡同文化》)

3.音乐美化人生

音乐是心灵之声――唤醒记忆,汇聚忧伤,汇编快乐,化泪作笑;音乐是人生的力量――战斗的引领,孤独的驱赶,旅者的驮轿;音乐是心灵的伴随――生时为你欢迎,婚时为你见证,死时为你送殡.所以歌德说:”不爱音乐的人,不配做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纪伯伦《音乐短章》)

4.文字传承人文

文字是精神存在的家园,文字的离去实质上是人文精神的丧失,是人格的丧失.”中国人抛弃汉字之始,就是抛弃民族文化之时.“(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所说)(邓海南《如果优美的文字离我们而去》)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中国历代书法各有魅力,是中华文化的一绝,弘扬书法艺术是我们的责任.(陈燮君《百代法书》)

5.审美彰显民族

中国的语言文学讲究的是意蕴审美,突出的是移情的效果.移情于景,无生命的物被赋之以人的情味,于是景物活了,有了动人的魅力.西方语言文学侧重心里解剖,突出的是意识的流动,凸显人物思想心理的支配作用.(朱光潜《你为什么会感到美感》)

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中国画着意写虚,给人意趣与品味(重艺术),西洋域着力于写实,给人实体感而少意趣(重科学).东西文化各有千秋,互补更蔚为大观.(丰子恺《中国画与西洋画》)

民族审美特点是,大中取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讲究开放(连通、融合)务虚;西方审美注重局部(孤立、封闭),求实.(宗白华《空间的美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