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语言的力量读后感 第1篇
聆听老师讲述《父母的语言》后,我的感触与受益良多。
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所以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者,父母以身作则,用耐心的态度,温和的言辞来感化与教育孩子实为必要。若言行得当,那孩子必将也是一个温文尔雅,行为得体的人;反之,若以暴躁嘲讽的态度来面对孩子,那么,我们很难保证孩子会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由此可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古语永不过时。要想孩子拥有光明灿烂的远大前途,父母的语言就必须恰当,如此才能为孩子搭建牢固的地基,培养出开朗、活泼、自信、大方的人。而我也明白,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必将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于孩子的影响,以身作则,如春风化雨般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灵。
亲子语言的力量读后感 第2篇
为人父母,请做孩子的“引路人”。父母都有困惑的时候,或来源于社会的压力,或来源于对孩子过高的期望。社会发展高速前进,带给当代父母的压力在所难免。如何把压力转化成家庭教育的动力,如何让孩子形成内驱力,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父母对孩子正确的期待会成为孩子的一盏明灯。在父母和孩子的相处之道中,父母不把孩子当作“小孩子”,孩子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亲子关系便能达到和睦融洽的状态。父母的语言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为人父母,不能过于“随性”。“口无遮拦”的说话方式被称作“语言暴力”。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语言暴力”就是一剂“毒药”。孩子在父母的“语言暴力”下,慢慢“中毒”,失去信心,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父母应该学会自控情绪,耐心地面对孩子,认真思考如何和孩子相处。当父母感到无力或心态失衡时,宁可不讲话,也不可以“胡说八道”。父母的平静、从容的心态和语言魅力将时刻传达给孩子。
为人父母,请不要阻碍孩子自主尝试。邻居小男孩的父母总是强势地管着他,不给他爬高怕他摔着,不给他挖土怕他弄脏衣服等。在我看来,虽然父母应该为孩子的安危负责,但当孩子所处环境没有危险时,父母的适当放手益处多多。父母过度地管束,会让孩子失去自主的乐趣。正确的爱不该让人感到窒息,若是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孩子,你让我们很放心”,反而更可能培养更加自律的孩子。
父母应该全方位地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能剥夺孩子的自主权。有时候,父母常常会过度担心孩子,反而剥夺了孩子体验的机会;有时候,父母又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会。某天在游乐场,看到一对父母带着一个3岁不到小女孩在玩,父母叫小女孩去跳蹦床,孩子不太愿意。这对父母执意要求小女孩不许下蹦床,孩子吓得大哭起来。其实,父母不妨换种心态,耐心引导和鼓励孩子尝试一下,孩子愿意当然好,不愿意也别太强求,毕竟,成人也有不愿意尝试的事情么。其实,孩子只有在自主尝试的过程中才会慢慢建立自信。自信的孩子成年后,才能从容地为人处事,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感到自我价值,不用通过外界的赞许和嘉奖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认识到孩子进步的点点滴滴是多么不易。就算是一次次失败,孩子也会在尝试的过程中收获颇多,为下一次出发总结经验,做好准备。有些人在遇到挫折时,不太会受到失败的影响,很快又会投入到下一次尝试中。这和小时候的教养方式有关。当孩子遇到困难或失败时,父母能够正确看待孩子的失败,父母的态度很关键。对幼小的孩子来说,遭遇失败可能没什么,但是父母失望或消极的态度给孩子一个刻板印象,孩子会认为自己做了很糟糕的事情,体会到羞耻感,降低自我价值。这时,父母应该及时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给予孩子鼓励,让孩子意识到,人人都会犯错,培养孩子不断积极进取的精神,令孩子不会产生自卑心理。在父母坚强的后盾支持下,孩子永远不会失去尝试的勇气。
有些父母会想到“鼓励”孩子,但是总弄不明白“鼓励”“奖励”和“表扬”的区别。表扬一句“你真棒”,其实和鼓励完全不搭边。鼓励并不是用物质奖励孩子表现得好或考了高分。真正的鼓励,需要给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发掘自己的潜力,让孩子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做到”,帮助孩子提升能力。孩子经验尚浅,时常感到茫然,父母的鼓励着重于引导孩子接下来做什么,怎么去做,而不是一味地反复督促孩子“要努力”。
在我接触的孩子里,没有一个是不要好的。父母的语言和做法错了,常常让孩子感到不知所措。某次,我和孩子爬山,在山顶休息时,一对父母旁若无人地吵架并大声责怪孩子出来玩没有多观察、多思考,孩子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面对父母的责骂,孩子低着头不说话,父亲气得踢了孩子一脚。我赶紧带着孩子离开,去参观天文台。我们准备下山时,那对父母还在数落孩子。有时,父母的初衷是好的,可是,不恰当的语言和方式会产生反效应。在培养孩子过程中,父母的正向引导胜于反复强调。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意见,孩子才会照顾到他人的感受,孩子才会成为具有同理心的人。
为人父母,学会与孩子交流的语言艺术是对孩子成长的最大的滋养。
亲子语言的力量读后感 第3篇
好好说话是我们家最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而好好说话的深层原因是情绪稳定,而这些都是我所欠缺的。看到满屋子乱七八糟的玩具,听到老大不断地叫妈妈,该迟到了还在磨磨蹭蹭,反复交代几遍还是没养成的好习惯,老二不停地哭,这些日常生活琐事每每让我情绪失控,耐心全失,进而开始对老大大吼大叫,而孩子三岁之后表现出的情绪反应,让我真切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希望尽最大努力改变自己,而《父母的语言》如良师般为我指点迷津。
一、不焦虑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生活中到处充斥着“卷来卷去”的现象,在比来比去的过程中难免会心生焦虑。父母若是发现自己出现焦虑情绪,应该想办法疏解,对孩子犯错或表现不好的地方,不要太敏感。太敏感,人就容易焦虑。太焦虑,人就容易情绪失控。
二、大吼大叫,并非教导。
也许吼叫,能吓住孩子,让孩子“听话”。可实际上,效果甚微,面对大吼大叫的父母,孩子通常情绪处于紧绷的'状态,不清楚自己错在哪里。要清楚地说,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可以怎样做。要温和地和孩子说话,当你的态度是温和的,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从而会用平和的心态和父母交流。
三、左手爱孩子,右手立规矩。
父母爱孩子,不意味着纵容和溺爱。要在孩子小时候立规矩,教育孩子遵守规矩。规矩是为了让孩子享受合理合法的自由,而自由与约束并不矛盾,父母要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更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立规矩,自己做主,自己管自己,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性大大提升,慢慢养成自律习惯。
心理学上,有一个踢猫效应,说的是一个人在公司受到老板批评,回家控制不住情绪,无缘无故把孩子骂一顿。孩子很是生气,也控制不住情绪,狠狠地踢了身边的猫。猫冲到了马路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避闪不及,结果撞到了路边的孩子。这就是父母情绪带来的恶性循环。一个人控制不住情绪,只能给自己和身边人带来麻烦。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采用深呼吸和冥想的方法,等情绪稳定之后,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几米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用孩子的口吻写道:“为什么风可以温柔地对树说话,而你却永远不会对我温柔地说话呢?”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温柔一点,耐心一点,让温情教育充满孩子的心田!
亲子语言的力量读后感 第4篇
读完这本书,我既震惊,又很无奈。震惊于父母早期的语言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又无奈于很少有父母是学习了如何教育孩子,再生小孩的。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他们则完全疏忽了早期语言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从而错过了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
这应该是一个家长的通识——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学习一种或者数种能力。将孩子的学习,教育抛给了兴趣班,学校等教育机构。而自己则很少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与义务,他们更大的关注点在于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放眼望去是没有错的,但是父母们往往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早期的语言环境对幼儿性格,心理,思想等方面的作用,最为关键的就是零到三岁。
现如今,教育资源阶级化的现象日益凸显,父母阶级的分化进一步加剧了孩子起点的差距,这是因为父母所能调动的资源是不对等的,会一直贯穿孩子的学习生涯,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而这些鸿沟又反过来强化阶级壁垒。据统计13—36个月的的孩子平均每小时听到的话语: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487句话/小时,体力劳动家庭的孩子301句话/小时,接收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178句/小时。其结果,三岁孩子累计听到的单词量表明,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听到词汇是4500万个单词,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听到的是1300万个词汇,这两者之间竟会相差3200万个词汇。这恐怕才是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真正原因。
儿童出生后每秒能够产生700到1000调神经,而连接父母的语言是刺激大脑发育的最好的教育资源,三千万个词汇差距会极大地影响儿童在数学概念,读写能力自我管理,执行能力,判断力,思维,情商,创造力和毅力等方面的表现。达娜·萨斯金德教授基于大量社会调研,数据证实:孩子早期教育、成长的差距,与父母的地位、经济基础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与父母对孩子用心教育(父母语言)有关。只要我们能改变孩子出生头三年里父母的语言,孩子们的差距定会缩小。学习是双向的,阶级是流动的。父母语言最大好处在于:孩子们变好的同时父母也会变得更好,从而才有可能突破阶级壁垒和教育资源不对等的现状。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看到自己孩子是怎么说话的,你就可以反思到你是怎么说话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有些不合格。一位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商场购物,突然孩子在一个文具店门口停住了,示意妈妈他想要买这个玩具,他的母亲你坚决的话也说不行这个太贵了,我们家挣钱不容易。接着孩子哭闹引起了路上的行人安慰孩子,母亲则说:“孩子哭出来的行为有利于情绪的发泄和声带的发育,我不能够惯着他”。这位妈妈这样做,孩子的潜意识:我哭了,也没有人管我,我不配拥有这么好的'东西,生活艰苦,任何事情都要耗费很大的代价。孩子可能的命运就是缺乏安全感,自卑不自信。有合理而不敢提,遇到好的机会不敢把握。如果这位母亲这样说:“宝贝,这个玩具我也觉得很好玩,我也想给你买,可是咋们家还有更重要的支出呀,你看我们能不能缓一缓,等攒够了钱再来买,好吗?”这样孩子的潜意识就认为,我有需求可以提,有机会是可以努力争取的。孩子可能的命运:情绪稳定,能提出自己合理的要求,也能接受拒绝,抗挫能力强。可见,父母的言语表达对于孩子是多么的重要,有时父母不经意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人生。
那我们该怎么才能够发挥父母语言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呢?书中明确地表明了三个核心原则;
3T原则共情关注(Tune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轮流谈话(Take turns)
第一个T:共情关注。
父母用语言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是需要以共情关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给予孩子回应。即便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及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
①把孩子的情绪和感觉要讲出来,不断的帮他解释这种感觉,解释他所关注的东西,该方法能让孩子快速的学习。孩子无法跟着大人的节奏去做事情,如果非让孩子跟着大人的节奏,他会焦虑,它会分泌皮质醇。
②可以用孩子化的语气和孩子交流,比如拉臭臭等。孩子喜欢叠音词,有韵律。觉得有意义,更有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③具体的做法:观察→理解(经常描述他的感受和状态)→行动
第二个T:充分交流
尽可能多的跟孩子解释这个世界,延展他的想象力。
①平行谈话(描述日常生活)不断的解释正在发生的事,这对孩子是一种学习。让孩子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东西跟你陈述的联系在一起,这就叫做充分交流。
②注意少用代词,比如“他、这个、那个”,这样会让孩子学的更多。
③学会“脱离语境的语言”。孩子没有看到的东西或事情,父母也可以延展出来讲,调动孩子的想象,说那些可能会发生但眼前没有的事情,这样可以丰富和孩子的谈话。
④开始语言的扩展(扩句)
比如孩子说“抱抱”,父母可以扩展为“你是不是累了?想让爸爸/妈妈抱抱”,家长说得越多,孩子也会学会连贯的语句。
第三个T:轮流谈话。
制止孩子做什么事情,要用“因果关系”来解释为什么生活中存在很多禁忌。而用封闭式的方法(命令的方法)无法帮助孩子建立更多的链接,只会让孩子停止探索,不敢去尝试这个世界的东西。
第四个T:关掉它(Turn it off)
①把电视和手机关了。因为电视和手机不可能做到3T原则:不关注、不交流、也不轮流。孩子跟电视也学习,也在模仿,但孩子不知道对错,他会建立很多奇怪的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因为电视无法给孩子反馈,到底对不对。知道合不合规矩、能不能相处融洽,是情商增长、技能提高的过程。
②电视和手机只能做很少的补充,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一点营养粉。更多的应是父母老师和孩子的互动,其中父母的作用更大。
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中最关键的就在于我们父母身上,我们渴望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我们是否能够真正用心了解如何教育孩子这件事情呢?是否真的多点时间,多点耐心去陪伴孩子呢,是否真的了解养育知识再去教育孩子呢?不要总说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父母却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其实父母的语言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或是说父母本身语言的改变就是起跑线。
亲子语言的力量读后感 第5篇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说:“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付出会收获什么,但是你无所事事的话,一定不会有任何收获。”
最近,读完了《父母的语言》这本书,觉得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特别如果宝宝还不到三岁,特备推荐读一下。
一个孩子最初的语言环境决定了孩子的学习轨迹,拉开学习差距的不在于后天的学习态度,而在于三岁以前父母给予的3000万词汇。
因为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他们家境富有,或者报了多少课外班,而是他们一出生,就能够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研究表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一种检验。
本书以丰富的实例,给读者阐述了3000万词汇的重要性。也以具体的情境,在语言与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等方面为读者给予了指导,其“3T原则”一直贯穿始终。
请相信父母语言的力量,它是世界上既免费又十分重要、不可浪费的资源。
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是告诉父母应该怎样和孩子对话,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其大脑潜能即“3T”原则法:
1、共情关注(Tune in):共情关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观察、理解、行动。
2、充分沟通(Talk more):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词语;抱着孩子讨论当下的事情,少用代词,逐步培养脱离语境的语言,
3、轮流谈话(Take turns):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不做简单问答,耐心等待孩子回应。
4、另外还有后面提到的第4“T”:关掉电子设备”(Turn it off)。
参照书中的理念,我们应该尽力做到:
1、为宝贝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
2、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
3、称赞过程,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
4、鼓励孩子超越其行为,培养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建议性的语言,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解释规则的道理,管教不感情用事;
5、言传身教;
6、培养孩子的因果思维;
7、将固定思维转变为成长性思维。
说实话,从看完这本到现在,我印象最深的是本书正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亲子语言的力量读后感 第6篇
这本书简单总结了以下几个观点:
1.孩子在三岁之前,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教育,在于父母对孩子所说的词汇量,达到3000多个词汇以上。书中研究证明,越注重孩子语言教育的家庭,孩子接受的词汇量的数量和质量就越高。9个月以后的孩子,学习差异已经产生了,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小孩的读写水平将可以决定他以后上什么样的大学。更加关键的是,儿童的语言95%来自于父母,他就是父母的复印机。这让我自己在日常与家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做了很多反思。我们现在就是他的`原始家庭,如果不做改变,N年后,他就是下一个没有改变的我们了。
2.积极的语言教育,对孩子日后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行为能力、自我情感控制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点我非常有感触。在平常与宝宝相处中,一旦他乱拿乱抓东西的时候,我或者他奶奶第一反应说“不行”“不可以”等等大声叱喝否定的词汇,其实说了他之后,更加让他下次严本加厉的去做重复的事情。听了这本书,在想想之前的《不吼不叫》,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平下心,跟他一起玩他所抓的东西,顺便再教他所抓的东西的词汇。这样才能提高他的学习能力。
原则:Turn in(共情关注)。除了按照自己的教导方式,也要跟着孩子的感觉节奏走,解释他的感觉。
Talk more(充分交流)。多跟孩子说,让他与世界建立连接。(少用代词、脱离语境、语言拓展)
Take Turn(轮流谈话)。用因果关系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切忌用命令的语言方式。
Turn it off (关电视与手机)。不要把孩子交给电视和手机。
父母的语言是社会上非常重要的资源,它对于孩子日后的自控力,是否能成为一个成长性思维的人,甚至以后上学后学习数学,学习艺术都有致关性的作用。我很庆幸现在能听到这本书,现在我就开始改变了,希望能用书中的方法成为他心中最棒的妈妈!
亲子语言的力量读后感 第7篇
我有两个孩子,大女儿10岁,小女儿4岁,听了父母的语言,让我觉得很惊讶,翻转了我的认知。原来父母的语言是那么的重要,对孩子的成长有那么大的影响。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有什么想法,基本都是心里想,不和孩子沟通,然后就去行动,很少去和孩子说,我为什么这么做,总觉得她们很小,说了她们也听不懂。比如,给孩子洗澡时,感觉水不太热了,我就会加快洗澡的速度,那孩子正在开心的玩耍,不愿意配合,我就会凶他,让她听话等。
遇见父母的语言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方向和动力,虽然孩子已经过了0到3大脑快速发展的年龄,但我愿意从我自己去改变,在接下有限的几年内,尽我所能的去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
1、 turn in 共情关注,跟着孩子的感觉走,多观察孩子的.动态、去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就去行动肯定她的感受
2、talk more 充分交流,多用一些名词,少用代词来和孩子沟通,比如:我喜欢这个,应该说我喜欢这个这幅画,多和孩子用脱离语境的方式讨论话题,(没有看到的,也可以去讲,丰富语言的扩展),发挥想象力,
3、take turn 轮流谈话,给孩子更多的互动,让孩子感受到因果关系,多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少用封闭式(是不是,好不好)、命令谈话的方式,多用开放式的方式。
3T原则和孩子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数学、思维方式、自控力和品格养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父母的语言真是每个孩子最省钱的投资。
亲子语言的力量读后感 第8篇
这本书已经看完,由于是外国人写的,总体感觉还是很拖沓。就我侧重的书中几个点做出总结。
第一:孩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收入水平决定知识水平决定了孩子的受教育水平,虽然大部分情况下是这样,但是又不绝对,主要还是要多跟孩子讲话,正面积极的,孩子将得到更多的词汇,大脑得到更好的发育。
第二:说了三岁前孩子的大脑处于快速发育期,语言的刺激能增加孩子大脑在语言方面的发展,使得孩子具有先天优势,节约后期成本。但是又举例说明了大脑的发展有一个时效性,三岁前的作用更大,潜力发掘更大。
第三:多跟孩子沟通中侧重一些方面引导能增加孩子的自控能力,空间能力、数学能力等等。用了用进废退来形容,如果幼儿时得到强化,那么这方面的能力将得到很大的`发掘。
第四:说了沟通中的几个技巧。3T原则即共情关注,充分交流,轮流谈话。简单说就是关注孩子所关注的,跟孩子充分交流,交流是双向的,要引导孩子表达。然后说了第4T是放下电子设备。
就我总结就是跟孩子做朋友,跟孩子交流,让孩子做主,让孩子表达,让孩子思考。家长是一个引导作用,如无特殊情况,尽量不要用命令式语气,改为商量式、引导式。
亲子语言的力量读后感 第9篇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成长为健康、独立、成功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语言、行为、教育方式等都对孩子有着深远影响。阅读《父母的语言》这本书,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一点,并让我反思自身在教育孩子时的语言和行为。
书中有一章讲述了刘女士与女儿婷婷的故事。婷婷在高考结束后偷偷报了一所离家很远的外省大学,这让刘女士十分伤心。从女儿婷婷小时候开始,刘女士一心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女儿的未来,从来没有真正站在女儿的角度看问题。最后,刘女士一厢情愿的付出只是感动了自己而已,女儿婷婷为了“自由”,为了实现“独立的人格”,选择从母亲身边逃离。这个故事让我明白,爱从来都不该是掌控,应该是尊重。为人父母,如果真的深爱自己的孩子,就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书中另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是,父母的语言会影响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面临各种人际关系,如友谊、恋爱、家庭等。父母的语言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些关系。这一点让我意识到,父母的语言不仅是亲子交流工具,更是一种培养孩子社会技能的重要手段。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语言,避免使用消极的、打击性的语言,而是采用积极的、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我们还需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用语言来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关心和支持。
《父母的语言》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为孩子成长创造更加健康、积极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