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多样性的作文素材 第1篇
1.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基因与精神命脉。
2.传统文化发展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3.国潮涌起彰显深层的文化自信。
4.文化自信回归是文明古国到强国的直观体现。
5.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人物事件】
1.春节、清明、中秋、端午等中华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隐藏着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密码,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情感。
2.千百年来,前人将文法乐理、民俗技艺等传承给后人,带出来的徒弟又成为下一代的师父,中华文化才得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3.“国潮”在过去十年中关注度上涨528%;《国家宝藏》《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节目接连出圈,文创产品考古盲盒火爆,这些现象都折射出不断强大的文化自信。
更多大语文素材:公众号九图大语文
生态文明多样性的作文素材 第2篇
光秃裸露的群山,漫天飞扬的沙尘,放眼看到的都是黄土的颜色,这就是1983年之前赛罕区榆林镇东干丈村的景象。谁也想不到,30多年后的今天,东干丈村会成为“国家森林乡村”。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东干丈村就是内蒙古水土保持示范村。当时,东干丈村党支部书记弓俊奎成立青年突击队,孟二珍担任队长带领村里的青年们开荒植树造林。到了80年代,村妇联主任王计云不忘老书记弓俊奎的嘱托,带着村里的妇女成立了植树队,经过几十年的坚守,村里的森林面积达到万亩,同时,她们种植的这片树林也被命名为“三八林”。虽然现在“巾帼妇女植树队”解散了,但她们的精神却传承至今。
如今的东干丈村早已不同于往日,新建的蓄水池周围彩旗飘扬,放眼望去,山楂树幼苗茁壮生长,苍翠欲滴的松柏像卫士一样守护山地,山路两旁的苹果树已吐出新绿,昔日荒芜的山地,终于变成了万亩绿林。正是在一代代植树人吃苦耐劳,担当在前,坚守初心的努力下,在2019年12月底东干丈村获得了“国家森林乡村”的荣誉称号。“植树造林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有了林地就可以为东干丈村的村民带来收益,以后也可以留给子孙后代一片绿水青山。”前来植树的志愿者李文清说。
2019年赛罕区在东干丈村原有的林地上实施万亩生态园林项目建设,以种植经济林助力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有了“国家森林乡村”的称号后,东干丈村也有了前进的新方向。“今年我们主要以种植经济林为主,抗旱耐冻的山楂树、海红果和鸡心果是种植的主要品种。目前还处于小规模的试验种植阶段,由苗木的成活率来决定后续的种植规划。”东干丈村村主任高利兵介绍。
作为脱贫攻坚整村推进村,东干丈村贫困户脱贫问题也亟待解决。为此,东干丈村调整产业结构,鼓励贫困户们上山植树造林,按照村民种植技术的优劣发放薪酬。扩大经济林种植面积,提升苗木质量,真正将东干丈村的经济林变成广大贫困群众的摇钱树、致富林。经过技术培训后的脱贫户孟焕礼,现在不仅成功脱贫,还成了村里有名的技术能手,选苗、栽培、剪枝都不在话下。“自从开始种植经济林后,我的收入增长了不少,生活也有了保障。而且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的事情,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孟焕礼说。
下一步,东干丈村将以经济林为依托,以采摘果实为卖点,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以良好口碑吸引客流量,发展观光旅游业,促进村民增收。
生态文明多样性的作文素材 第3篇
名言典例
【中外名言】
1.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 2.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3.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甘哈曼
4.大地给予所有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惠特曼 5.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服从自然。——埃斯库曼斯 6.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诺曼·卡曾斯 7.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要清洁空气;二要澄清饮水;三要流通沟渠;四要扫洒房屋;五要日光充足。——南丁格尔
8.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 ——亚里士多德
9.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来生活。 ——叔本华
10.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卢梭
1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德,道法自然。——老 子
【名人名诗】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每一声。(清·张维屏《新雷》)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宋·李清照《渔家傲》)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唐·杜甫《望岳》)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张志和《渔歌子》)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南宋·辛弃疾《西江月》)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南宋·赵师秀《约客》)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北宋·曾几《三衢道中》)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典型事例】
1、自然之友梁从诫。1994年,梁从诫发起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中国文化书院·绿色分院”,简称为“自然之友”。从此,他和同事在全国开展绿色希望行动,到大中小学去做环境演讲,启动“羚羊车”流动教学项目,在北京为保留古迹而奔走,向国家提出首钢搬迁建议,到内蒙古沙漠去义务植树,赴长江三峡进行环境考察……许多事情他们给政府提出建议,而政府的许多重要决策,他们也参与了论证。梁从诫领导的“自然之友”以一种责任与正义的精神,忧患与使命的行动,把民间环保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并发挥到极致,使他们成为中国民间环保的一面旗帜。中国文坛泰斗季羡林对此评价说:“宁愿丢一位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位自然之友。”
[瞄一眼别人的写法 斑白的双鬓,苍老的双手,凋去的容颜,时光在你身上刻下不可磨灭的痕迹,而你却用一颗对自然的大爱之心抹去这岁月的雕刻,于古稀之年奔走,呼号,为这逝去的绿色,这裸露的大地,他是梁从诫,梁启超之孙,梁思成林徽因之子。褪去辉煌身世的外衣,他以瘦弱之躯行走在呼唤绿色的道路上,哪怕前路黑夜漫漫,哪怕放眼望“微斯人,吾谁与归”,哪怕远方悬崖峭壁寸步难行,哪怕看到的都是无尽的遗憾,也要以一己之身奔赴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去唤醒糊涂的人类,去呼唤绿色的回归。6000多米可可西里之上,近百张藏羚羊皮在烈火中发出爆裂的声音,泪眼婆娑中,他看到了藏羚羊最后的挣扎,恐惧,听到了它们的哀嚎和悲鸣。这泪,是一个67岁老人的心疼与无奈,为惨遭杀害的羚羊,为人类的麻木愚昧,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逝去,为绿色的不再。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是庄子的绿色宣言,也是梁从诫先生一生所追求的。如今,先生的身影已然逝去,但他呼唤绿色的声音依然在我们耳畔回响。]
2、1845年春天,梭罗走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在小湖边开荒种地,每天打猎和伐木,过着原始、简朴的生活。在木屋里,在湖边,在林中,在瓦尔登澄明的月光下,他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在那里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从容不迫地生活,聆听和体味生活的真谛。他要让自己“不至于在临终时才发现自己不曾生活过”。其中大部分的时间,他独自在林中,很少有客人来拜访。这里的生活是寂寞的,然而梭罗却说:“寂寞有助于健康”。就这样,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了920天。不久,出版了他在小木屋里写下的那些散文,题为《瓦尔登湖》。《瓦尔登湖》以春天开始,历经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结果,美国产生了一位伟大的自然主义思想家,世界上也多了一本好书。
3、致力于“零碳排放”的城市。丹麦是人均GDP排名世界前十位的发达国家,首都哥本哈根更是全世界最关注的地方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进程的加快,来参观访问的人络绎不绝,因为在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及碳减排方面,丹麦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因为崇尚环保,注重健康,丹麦500多万人口就有自行车420多万辆。在哥本哈根,三分之一以上的市民骑车上下班。就连首相也经常骑车参加外事活动。有趣的是,在哥本哈根市内,所有交通红绿灯变化的频率是按照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设置的。哥本哈根承诺,要在2025年建成全球首个“零碳排放”城市。
4、星野道夫,执意用摄影机记录下他眼中的自然。“给予我们鼓励勇气的,可能不是谁曾说过的话,而是那曾经看到的风景。”正如星野道夫所说,他一个用生命爱自然的摄影机的人。他拿起摄像机,行走在自己设置好的轨道上,他穿梭于阿拉斯加的山脉,行走于堪察加半岛的冰河。在他的镜头下,凶残的熊变得憨态可掬,高傲的天鹅也平易近人。星野道夫把人生看成是一场漂泊,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对自然有最深的爱,所以才不眠不休;对自然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离不弃。数十载流年似水,磨不去他对自然的忠诚,他用生命幻化成最后的相片,是自然中最悲壮的风景。自然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老。任凭岁月磨灭,依然鲜活。正如星野道夫所做的他的心属于自然,他与自然共舞。他用他永不止息的步伐,告诉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和谐相处。
5、日前,一位美国朋友慕名来到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泰山。川流不息的索道缆车,店铺林立的岱顶闹市,使他根本不觉东岳之雄伟壮观。他遗憾地说:“泰山没有风景,只有商业。”听到这样的评价,不禁让人心生感慨,名山大川是自然界对人类最慷慨的馈赠,人间揽胜,曾经让多少文人墨客魂牵梦萦,这里是他们精神的高地,也是他们灵魂的栖息地。但是在现代化商业的冲击下,唯美的圣地放佛已经不复存在。
【适用主旨】
关注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古迹(自然),刻不容缓\经济短视要不得\呵护自然,方能持续发展\追寻灵魂的栖息地。
【指点迷津】
1、人和自然的关系其实也可以从苏轼对自然的理解这个角度去分析。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不必强求尘世间的功名利禄,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寻求心灵的自由,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魂。
2、人回归自然。人类曾经像动物一样,完全依赖自然的给予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存。但文明的进步在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使我们和自然的环境、自然的生活离得越来越远。我们已经无法回到过去,我们已经丧失了在纯粹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能力。人类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怎样才能生活得快乐?首先,我们要回归自然,学会享受自然的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