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发到朋友圈(热门3篇)

个人学习 24 0

春晚发到朋友圈 第1篇

阿伦 | 25岁 “强制”看春晚第二十年

“央视春晚”在我家的“地位”那自然不言而喻,一定是“必备曲目”。今年自然也不例外,爸妈早早端上瓜子坚果,水果零食也放茶几上,调好CCTV-1,开始守着春晚开播。

而我,企图逃过春晚躲进房间刷手机,便被爸妈以“守岁领红包”要挟,强制留在客厅一家人一起“喜气洋洋”看春晚。不料,第一个节目还没表演完,我便打上了哈欠。当然,镜头里总会有一两位和我一样明显“被迫”营业的观众,大家积极鼓掌微笑时呈现出的却是一脸“茫然”。甚至直播镜头扫过观众席时,我瞥见镜头里一位观众阿姨,也歪头睡过去了。

也难怪观众“犯困”,毕竟“气氛组”也不是那么容易当,接茬、起哄、鼓掌、起笑,每一帧都整齐划一,节奏起止得当,就连那微笑的眼角弧度和拍掌节奏都高度相似。

而平常不到凌晨一点坚决不入睡的我,更是从晚上九点多开始便频频打哈欠,一心想的只有上床睡觉。

于是,看着节目深觉无聊的我,开始转移注意力刷起了微博和朋友圈,看着和我有着同感的言论不禁发笑,时间也逐渐在我刷手机看吐槽和观察观众动态中悄然溜走。到了节目的中后期,给观众席的镜头大多为远景不说,即便是扫过观众席时,也能明显感觉到观众的状态已经没有开场那么充沛,甚至不少观众的眼皮都耷拉下来了,和电视机前观看的我状态相差无几。

像网友都在关注隔着口罩抠鼻子的陈宝国老师时,我的眼神却直勾勾盯着四字弟弟后边两位有些“不在状态”的观众。

来源/腾讯视频 燃财经截图

终于,我还是熬到了《欢乐今宵》才结束“营业”。同时也敬佩春晚的观众,感慨他们在高度集中精神好几个小时的同时,还能将表情管理得恰到好处,不得不为他们的“敬业”点个赞。

齐齐|24岁 春晚20年忠实观众

从我记事起,春晚就和家家户户的鞭炮声一样,是我们家每年过年的必备“背景音”。

虽然这些年连我爸妈也觉得“好无聊”,但每到除夕夜,我们还是会打开电视播放春晚,吃着年夜饭聊天度过“守岁”的时光。

但没想到,今年我爸的一个神奇操作,让本来无聊观看春晚的除夕夜,变得搞笑了起来。

今年我们一家三口早早就吃过了年夜饭,然后照旧进行了经典项目——看春晚。因为今年春晚请的流量明星小鲜肉相对较少,对于我爸来说大部分是一些“熟面孔”,所以他坐在电视前看得格外认真,还用手机一个个拍下了一些中老年明星的照片,比如张国立、谭咏麟、孙楠等等。

来源/腾讯视频 燃财经截图

拍完之后,他开始在各个家人群里发自己拍下的照片,然后开始感叹,孙楠、张国立、谭咏麟、郭冬临等等都比他年纪大,但看起来都比他显得年轻,脸上的“褶子”少。一个群里发完之后没人回复,他又转战到其他群里接着发照片+自己的感慨。最后因为发得太多,我妈不耐烦了,直接在群里回复让我爸不要再“唠叨”了。

我觉得很诧异,因为之前我爸一直很“自信”,觉得自己年轻的时候是个帅小伙,老了也是个老帅哥,但是没想到会因为春晚看到其他男明星开始了莫名的“年龄焦虑”。

更好笑的是,这种中年男性的“年龄焦虑”,竟然是“全国统一”的。除夕当晚,我就在网上看到不少人分享,在看了今年春晚上保养完美的男明星后,自己爸爸/哥哥陷入疯狂焦虑的情况,而且各有各的搞笑操作或言论,甚至有的爸爸对孩子进行言语攻击:“人家都70多了,看起来都比你有精气神”。

不得不说,今年的春晚还是做了一件“大好事”,中年男性容貌焦虑开始了,是不是意味着男性“内卷时代”要开启了?

*文中郑荃、菲菲、喵酱、大东、阿伦、逊欢、齐齐、苗苗均为化名。

春晚发到朋友圈 第2篇

菲菲| 29岁 象征性看春晚29年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每年除夕之夜一过十二点,我们家必须要吃上热腾腾的饺子。所以,多数的春晚节目,成了我们包饺子的背景音乐。偶尔听到熟悉的声音,一家老小就粘着一手的面粉出来盯着电视机。

不过,今年春晚的歌曲节目我多少有点失望。随着李宇春、易烊千玺和邓超开场曲的上场,我本来很期待的心情就一落千丈,整首开场曲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搭”。三位歌手即使打起百分之百的精神,但他们眼神交汇的瞬间,总有一种浓浓的“我们不熟”的感觉。每个人只是在完成自己的部分,歌手与伴舞、与其他歌手,甚至与整首歌似乎都没什么关系,好像一个高级版的“工具人。”

回想过去的春晚,其实有过很多经典的合唱,比如周杰伦和_用流行和民族唱法结合的《本草纲目》,这对看似违和的搭档,呈现出的是异常和谐的舞台,也因此被网友们戏称“英伦组合”。后来_还曾驻演过周杰伦的演唱会。那英和王菲的双天后组合也非常经典,1998年的《相约九八》和2018年的《岁月》,一对老搭档时隔二十年,用新歌声,依然带来满满的感动。

来源/腾讯视频 燃财经截图

但如今,春晚的合唱越来越“没那味儿”了,似乎这些歌曲从以前的编曲、乐器、唱法的融合,变成了找几个年龄段、领域不同的明星,凑成一台,一人分一句词的形式化。刘迦和沙宝亮唱了什么我完全不知道,但刘迦叫的那句“爸爸”和舞台牵上来的小象倒是让我印象深刻。

春晚的歌曲原本是语言类节目的舒缓剂,是我们包饺子时候跟着哼的节奏,那些歌声里原本有感动,也有惊喜。但现在就只变成了“哎,这不是那个小鲜肉嘛,他怎么也来了”。用流量明星和奇珍异宝来填补原本应该花在歌曲本身的心思,春晚的歌声让我失望的,不只是“偷懒”。

春晚发到朋友圈 第3篇

大东 | 28岁 看春晚被催婚的第X年

陪爸妈看春晚是我家的传统,也是作为“单身狗”的我最忐忑的时刻。春晚前几天,我就和朋友讨论过去年春晚“催婚”催得紧,今年会不会“催生”。

没想到今年的春晚直接打出“王炸”,既催婚又催生。今年春晚第一个小品的主题还没诠释清楚,就将催生的主线贯穿了始终。即使忽略“芭比Q”、“猥琐发育”这类网络词生搬硬套带来的不适,一个不想让儿子放弃稳定工作的父亲,因为儿媳妇怀孕,不但支持儿子卖房创业,还掏出70万元的家底来支持儿子。我忍不住皱起眉头,小品想要表达的难道是“只要生孩子,再大的家庭矛盾都能化解”吗?

此时坐在爸妈身边的我,大气都不敢出。实际上我的情况跟小品里有点像,干着一份自己不喜欢但在父母眼中“稳定”的工作,动着想要辞职追求梦想的念头。终于,我爸还是开口了:“先成家后立业,有了孙子我就懒得管你了,你爱干嘛干嘛。”

我原以为“催生”这种事情只能靠语言类节目完成,但当我看到接下来的歌曲节目《万象回春》的时候,我才知道我又天真了。除了歌曲歌词全都是“每个生命充满奇迹,生生不息”外,舞台上,大象现场生小象,更是把我看得目瞪口呆。

大张伟和王勉的脱口秀虽然是反讽催婚,但还是给了父母长辈们打开话匣子催婚的契机。我和几个发小边看春晚边群聊,大家几乎同时在群里发出“求救”信号,“救救孩子吧,我妈又开始了”,“我这边也是战况惨烈,我已经端茶倒水好几天了,一朝回到解放前。”

春晚一直喊着年轻化,不是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爱看春晚,是这“催婚又催生”的春晚多少有点“不敢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